English

变化的科学和科普的变化

1999-09-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读焰 我有话说

许多科普文章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损害科学的精神。一种常见的损害就是把科学神化。把科学供奉在神圣的殿堂里,让人们仰视。……而现代科普著作则要消解这种观念,它强调科学知识的来源,使科学成为一个可以参与、可以亲近的活动。

科学被神化除了在认识世界方面被当作绝对正确的真理,还在于科学通过技术呈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总是被无限制地颂扬。……认清了人类不能凭借科学而为所欲为,人类对自然又开始恭敬起来。

最近见到一套“21世纪学生百科”,共3卷,分别为《21世纪学生地球百科》、《21世纪学生生物百科》和《21世纪学生科学百科》,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不知是否还有后续的其它门类。这是该社出版的又一种精装豪华科普读物。前一种是去年8月出版的《迷人的世界——图解自然、人体、科技大百科》。我用豪华这个词,是想说它们印制精良,场面巨大。《迷人的世界》大16开,580个页面,全书铜版纸彩色印刷,沉甸甸的。定价260元,可算物有所值。相比而言,这3本书还算小巧,大32开,每本196个页面,同样铜板纸彩色印刷,同样图片精美,3部放在一起同样沉甸甸的。每本定价68元,按印张计算,比《迷人的世界》要高一些。书当然是好书,但普通家庭若想给孩子备上一套,还是得咬咬牙。不过江苏科技有勇气连续推出此类豪华巨制,其市场应该不错。好书自有去处。

小科普大制作

从形式上看,这套学生百科与《迷人的世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按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把该学科分解成若干主题(大标题),对每个主题有一个简略的引言,主题下分列诸多词条,对每个词条先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再加以解释。与《迷人的世界》一样,大致每相对的两面为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在版面上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设计中凸显了精美的图片。或许是由于开本较小,这套书每个主题中的内容层次不如《迷人的世界》丰富,但主题下的词条则多出许多。

以《生物百科》第44、45页为例,这两面的主题是“进化论”,先有一个引言:“地球上居住着数百万种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今天,根据对化石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生物是由少数简单的有机体缓慢进化而来的。”然后,有“进化”、“特创论”、“拉马克学说”、“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化石”、“绝灭”、“自然选择”、“人为选择”、“基因库”和“生存竞争”等11个词条;有“腔棘鱼”、“琥珀中的苍蝇”、“菊石化石剖面”、“灭绝的渡渡鸟”和“海星化石”等5幅图片;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词条散布于相关主题之中,在本主题中有关于“达尔文”和“华莱士”这两位进化论开创者的简短介绍和头像。

与《迷人的世界》一样,每个主题下都附有一些参见条目,可以到其它页码和主题获得相关信息。比如“进化论”主题有“等位基因”、“基因”“物种”等8个参见条目。这些参见条目是以楷体出现在宋体的正文之中的,有点像电子读物中的超级链接。

与《迷人的世界》相比,这套书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就是书后附有全书词条的索引,并附有该学科中重要的科学家名录与简介,这就像个真正的百科全书了。

《地球百科》和《生物百科》从其书名可以想见其内容。《地球百科》包含了关于地球的一般知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球;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地球的年龄;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表面特性;大气层;生物层;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破坏)等。《生物百科》介绍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一般知识,如什么是生命科学;细胞;遗传;进化;分类;动植物等。而《科学百科》单看其书名则让我感到茫然,因为地球和生物也是科学的对象,不知这一卷与另外两卷是什么关系。这部书的第一个主题(10、11页)就是“什么是科学”,它把科学定义为研究万物的学科!并列举了科学的几个分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数学。其实这一卷的内容仅限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和一小部分相关技术,不高于国内的高中水平。

据我的猜测,“广大青少年”应该更喜欢《地球百科》和《生物百科》,这是被中国的基础教育所遗忘的丰富有趣的广阔领域。而《科学百科》的内容,在翻来覆去的习题中已经见得太多了。不过老师和家长恐怕更愿意让孩子们看《科学百科》。

变化的科学

许多科普文章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损害科学的精神。一种常见的损害就是把科学神化。把科学供奉在神圣的殿堂里,让人们仰视。在这种心态下,科学知识就脱离了人的创造活动,成为静态的客观的真理,只供人学习、尊崇,而不能怀疑。而现代科普著作则要消解这种观念,它强调科学知识的来源,使科学成为一个可以参与、可以亲近的活动。这套学生百科虽以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为主,但是在每一卷中都强调了观察和实验,比如《地球百科》中,其第二个部分是“科学调查研究”,用了9个主题来讲述地球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等。另外两部也都介绍了一般观测仪器和测量单位。“科学之可以信赖,并非因为它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容怀疑的权威,而是因为,科学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这种验证就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的解释并不是铭刻在永恒殿堂中的万世不变的神喻,而是时时准备自我更新的活水。“科学就是探索有关宇宙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这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因为科学家们不会停留在他们找到的最初解释上,而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解释。”(《科学百科》第10页)“在各种学科中,解说总是要接受检验。如果实验证明某一法则可以推翻,那么这法则必须更改。”(《生物百科》第11页)

在《生物百科》和《科学百科》中,都有“科学方法”这一主题。在《生物百科》中,该主题下有如下词条:观察资料、实验、变量、常量、相关、假说、学说、科学定律和证明;在《科学百科》中则有:观察、假说、科学定律、公式、常数、符号、量、均匀的、守恒、向量、循环和混沌学。两者词条大致相同,但解释各有侧重。而《生物百科》的解释更有意思。比如“学说:看起来符合科学观察结果的解释”,“科学定律:永远显得正确的陈述或解释”,又是“看起来”又是“显得”,简直有点《魔鬼词典》的味道。其实很严肃。对“科学定律”的具体解释是:“科学定律和法则,是经过彻底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学说。它能解释已发生的事物,并能预测尚未发生的事物。但有时候当有了更新的和未曾预料到的观察资料出现后,不得不改变或取代某一定律。例如,重演法则现在就不再正确了。”(重演法则排为楷体,意味着可在书中找到进一步的解释)

在《科学百科》中,“科学定律”则被定义为:“总是正确的科学陈述或阐述”。虽然定义为“总是正确”,但在其具体解释中,仍说“科学定律可能被取代或者可能需要改动。”科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它随着观察实验的深入而丰富。我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与自然

科学被神化除了在认识世界方面被当作绝对正确的真理,还在于科学通过技术呈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力量也总是被无限制地颂扬。人们一般认为科学的进步注定能为人类造福,而对于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人们则认为这是失误,或者是误差,总之是临时的、短暂的、非主流的。所以也是旧科普文章避而不谈的。

但科学的神力并非天然地具有善的特性。“科学也带给我们更致命的武器和环境污染。所以科学为全人类服务,它能带来幸福,也会带来灾难。”(《科学百科》第11页)这套书中每一卷都有一些主题和词条涉及到人类以科学为武器对自然的破坏,环境污染,生物灭绝,能源枯竭等。

在《地球百科》中,对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球”,是这样的说的:“地球科学家们研究所得的知识已经全面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举例来说,地质学家帮助我们寻找有价值的矿物和能源,水文学家帮助我们预防洪水和寻找水源,气象学家预先发出飓风和暴雨警报。地球科学家还使我们日益注意到,我们的污染性工业和农业系统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浪费宝贵而有限的资源可能严重危及地球的健康。很显然,了解地球及其运动方式不仅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而且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如果大家不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并更爱护我们的环境,我们最终可能会破坏生命所依托的基础。”(《地球百科》第11页)在这里,科学的实用功能从造福变成了避祸。

认清了人类不能凭借科学而为所欲为,人类对自然又开始恭敬起来。在《生物百科》目录之前,有一个条目“保护自然”,“本书中有许多自然界可看到的物体和生物。实地观察是打开自然界大门的钥匙,但是绝不应该伤害生物或者威胁它们的生存。对野生动、植物的研究,应在它们生活的地方进行,而不是带回家或实验室。”

没有这种态度,生态保护是无源之水。

写作与翻译问题

与《迷人的世界》相比,这套书还有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作者和译者的名字出现在版权页上。我把他们一一列出来。《21世纪学生地球百科》,约翰·法恩登著,施蓓莉、月辉译;《21世纪学生生物百科》,戴维·伯尼著,施荦善、施蓓莉译;《21世纪学生科学百科》,(英)内尔·阿德利著,戴中器、施荦善译。著者和译者的出现,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对于科普书籍而言,还表明一种态度。

科学知识常被视为真理,而真理是客观的,不该有主观色彩。因而教科书和科普书的作者不认为他们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转述一些客观知识。于是作者被淡化甚至消失,这使其所陈述的知识更加神圣,没有人称的陈述差不多就是上帝的陈述了。但是任何知识总是有来源的,总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说出来的。因而不止作者的名字重要,参考文献同样重要,它表明了思想的传承。可惜,在这套书中,仍然没有参考文献。

百科全书也是具体的人写的。同一个词条,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写法。比如这套书中,《生物百科》的作者和《科学百科》的作者对于“科学定律”的解释就有差别。有了作者和译者,书的内容好坏就有了具体的责任者。

比如在前引《科学百科》中“科学方法”主题中,我认为阿德利先生的两个词条有问题,“混沌学”当然很重要,应列为词条,但是放在“科学方法”主题之下,颇为不妥。“均匀的”,定义为“不变动的”,解释为“以均匀速度行驶的车不改变它的速率或方向”,这很不像个词条,解释也不够准确。

又如《科学百科》第11页,“水冷却后凝固成冰的定律在北极和南极一直起着作用,此外你也能在冰箱中制出冰。”此说法也不确切。水冷却后凝固成冰的定律不止在两极和冰箱起作用,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起着作用。

科普书籍的翻译质量也是近年来科普出版的一个难题。我表达过许多批评意见。这套书的翻译质量从整体上说是非常好的。不过不论怎样精美的翻译总有可挑剔之处。比如《科学百科》中,“科学——研究万物的学科”(第10页),必有问题,我相信原文“学科”一定是复数;把物理学家Thomas Young译为“杨氏”(第182页),不妥,此人通常被译为“托马斯·杨”;称物理学家费因曼发明的费因曼图是“一种标志粒子碰撞的系统”(第170页),不准确,费因曼图不是什么系统,而是一种示意图,能使粒子碰撞问题的计算变得简单方便,但此处无法判断是原作者的错误还是译者的问题。在《生物百科》中,“灵长类动物”主题下,引言中称灵长类动物“大多学习敏捷”,词条“类人猿”中也说“有智力并且学习敏捷”,(第114页)这个“学习敏捷”很让人费解,当属翻译问题。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的缺陷是,仍然没有出版说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这套书,想出给谁看,一共有几卷,译自何处。在这三卷中,只有科学百科一卷作者前面有个放在括号里的“英”字,表示作者是英国人。其它两卷,未标国籍,也是个疏忽。

瑕不掩瑜,尽管我还能列出在我看来的许多问题,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套好书。

此书的读法很多,可以精读,可以浏览,可以检索,单是翻看图片,也是一种享受。我真希望十年前我能拥有这样一套书,但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怎么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